2023-09-15 信息来源:教务处
郑玉飞,201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为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郑玉飞老师自2005年留校工作以来,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翻译、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20余篇。在保持高效科研产出的同时,他利用专业所学深耕教学,潜心育人,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积极建设课程、持续创新教学,孜孜不倦地付出,培养学生,影响同行,辐射其他学校,成为教学中的佼佼者。
寓教于学 拥抱教改
郑玉飞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长期关注基础教育领域课程及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应用专业理论及研究成果,并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他主讲的“教学论”“课程论”是教育学的专业基础课程,既有完备的理论体系,也具有很强的实践取向。在教学中,他注意到学生对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缺乏兴趣,对学校教育实践充满向往,于是他及团队从改革教学方式入手,采取多种方式改变教学,使课堂活起来。
在“教学论”课程中,郑玉飞授课团队引入北京师范大学团队主讲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论”,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翻转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线上学习基础知识,线下及课堂上进行重点及难点学习。在课堂上,结合相关内容采用案例教学,如学习教学内容一节,结合央视纪录片“国家记忆·统编教材”,学生深入学习政治、语文及历史三科统编教材的重要意义,理解教材作为国家事权的重要价值。在学习教学方法一节,通过项目学习的方式,学生自成小组,采用模拟授课的方式,学习、展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在完成项目任务的活动中,掌握和领会教学方法的精髓。
在“课程论”课程中,郑玉飞带领授课团队持续改革。为了使学生能够认识真实的课程实践,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鲜活的改革成果,他带领学生“走出去”,到中小学校中感受火热的课程实践;与此同时,为了使课程理论与实践对接,让学生理解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团队采用“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具有丰富课程建设和课程开发经验的教师到大学课堂中,分享他们的课程改革成果。2016级教育学专业学生张晨雪在毕业几年后谈及“课程论”的学习收获时说,“大学是半独立的过渡,毕业之后,之前那些感受到的良苦用心,才慢慢从潜意识里一点一点钻出来,一遍又一遍滋养着需要自己去探索的生活。老师不断散发个人魅力,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都会渗透成为榜样的力量”,还有同学说“课程论在理论枯燥的部分结合了中小学的实际案例进行补充说明,丰富内容,提高了兴趣”,“邀请小学老师来校讲特色课程很精彩,也很有启发意义”,“螺旋式前后有铺垫,对于晦涩的理论结合了实践案例。郑玉飞老师授课期间曾邀请一线授课老师进行课程改革分享,这让我们很受益。这种分享可以让课堂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实践接触。在学习学术知识的基础上,加入了各地名师的优秀课例,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
郑玉飞带领的课程团队,发挥专业特长,持续改革,在此基础上,主持完成了2021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obe理念引领的‘课程论’课程改革研究”,将教学改革凝练为教学成果,继而持续推动教学改革。
重构内容 建一流课程
课程是学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建设一流课程,培养一流人才是大学的任务之一。郑玉飞主讲的“课程论”在教育科学学院具有较长的开设历史。20世纪80年代,当时著名的课程论专家史国雅先生为学生主讲“课程论”,并在1991年出版了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课程论”专著。进入新世纪之后,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潮,“课程论”成为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所依托的教育学专业在2021年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课程的传承及专业建设高平台,推动郑玉飞积极开展课程建设。
传统的课程论是按照课程基础、原理、问题架构课程内容,这一体系,内容相对割裂、更新慢、实践解释力较弱。为此,郑玉飞及其团队对标培养“顶天立地”课程工程师的课程目标,形成了以课程理论为基础的,包含课程历史及课程应用在内的“史—论—用”三维内容架构,力图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古与今、中与外的关系。
课程评价是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关键环节,大多数专业课程重视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导致学生期末突击背笔记,考完没记忆的不良后果。郑玉飞主讲的课程论,重视过程性评价,采用多种方式评价课程。采用活动分析法,对标培养目标,把学习活动分为常规活动、特殊活动、阶段活动,分别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其中通过考核学生阅读笔记的方式,推动学生阅读名著,扩展视野,提高其理解课程的水平。学生谈到阅读课程论名著时说:“课程论确实较为全面地帮助我们宏观理解何为课程,由于课程论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内容以国外的为主,郑老师当时要求我们去读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我记忆比较深刻的是让我们读了博比特的《课程》这本书,并写了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可以了解整个课程论的发展路径”。
经过几年的持续建设,郑玉飞主讲的“课程论”在2021年被评为山西省一流线下培育课程,在2022年被认定为山西省一流线下课程,持续地努力,结出课程建设的果实。
关注学情 创新教学
郑玉飞在教学过程中十分关注学生学习,解决学生难点,发现教学中的痛点,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不断创新教学。在课程改革初期,郑玉飞及其团队发现,学生学习态度普遍认真,但习惯于静坐听讲、记忆背诵被动式学习,学习成效不明显。鉴于此,团队适当增加教学内容,使学生忙起来,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使课堂活起来。然而经过几年的改革发现,仅限于学生忙和课堂活的教学改革收效有限,于是在课程改革中期,课程团队围绕学情和教学痛点,加大教学创新。
在教学创新过程中,“课程论”有机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为了从不同视域思考课程、“理解课程”,郑玉飞及其团队把实践作为反思和解读课程历史与理论的依据,从深层次上读懂实践。经过多轮改革,形成了“三维、四环、五路”教学创新模式。
为促进学生读懂课程实践,课程主要从内容、方法、资源、课堂、手段、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为学生成长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可选择的学习空间,探索课程创新的多种可能性。比如,他的课堂上有多样的教学手段,根据内容适时选择技术和手段,如运用虚拟技术,设置课程学习小助手ai“小课同学”,虚拟呈现案例,通过人物的多角色扮演、采访问答等形式还原课程实践的复杂性,增强课堂学习的丰富性和立体感;他和团队采用多途径考核评价学习,许多学生谈及所教课程的考核时说,“在评价上不以最后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最重要指标,让学生多参与到课堂中,以平时为主”“考查时更加偏重学生能力,而非书面知识记忆,增强了学生设计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郑玉飞重视引导学生阅读专业名著,学生在他的指导下阅读完多本专业名著后,写道“上学期的教学论和本学期的课程论是课程与教学论的两大部分,通过学习与阅读、探索与实践,我发现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是具有鲜明的教育实践品质的,是走进校园、深入课堂的一门学科,而这也是我的学习兴趣所在。希望自己能坚持对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方向的热情,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
正因为在“课程论”上所做的教学创新,郑玉飞和团队获得了多个比赛奖项,2021年获得首届山西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023年获得第三届山西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并代表学校参加省赛,斩获山西赛区新文科正高组一等奖,并代表山西省参加国赛,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文科正高组三等奖。
以生为本 分类指导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理论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郑玉飞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的准则。为了能够满足学生们多样化、差异化发展的需求,郑老师在课堂教学之余,注重在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尽其所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郑玉飞引导学生从教育经历中发现可研究的教育问题。2020级教育学的赵浩博在学习了教学论和课程论之后,以自身受教育经历和身边同学的学习体验为基础,在他的指导之下,围绕“选择性课程”这一主题开展了系列探究。他利用课余时间对其悉心指导,从文献选择、数据整理、方法使用、成果凝练、学术表达等无不渗透郑老师的心血。该同学以此为主题参加“山西大学第五届大学生科研演讲(英语)竞赛”获得三等奖,该主题的山西大学第二十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也以“优秀”等级顺利结题,在2023年夏天赵浩博参加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获评了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方向优秀营员。
郑玉飞不仅仅在学业上指导学生,在生活中也时刻影响着学生。毕业近十年,现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2011级教育学许雪梅在回顾郑老师的教导时说:“记得有一次郑老师找我帮忙做一些工作,完成后,郑老师请客去吃小火锅,吃完后还有部分没有动的菜。郑老师说如果吃不完可以打包带回去,不要浪费。当时的我还很年轻,对这些不以为意,还在想郑老师怎么这么抠门。但是等到我工作后,真正的自己一个人生活、经济独立不再依赖家里之后,我才深深地体会到郑老师当时说的话是多么平常,又多么的真实。不要浪费,物尽其用。这是对物质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生活负责的一种方式。”
从教18年来,郑玉飞指导的学生,有的人在走出校园后便从学生成为教师,开始在三尺讲台上耕耘;有的人在郑玉飞的指导下顺利上研、读博,继续在教育科研事业上不懈深造。
潜心育人十余载,期待桃李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