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4 信息来源:校报记者团 文字:牛菲 张西紫 张雯慧 编辑:蓝匀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回望过去,既照亮现实,亦照亮未来。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特定的区域积淀着岁月的烟云,凝结着人与自然的智慧之作,向世人传递着价值与意义。当我们走进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来到“区域社会史导论”的课堂,去追寻过往的痕迹,感知如今的社会脉搏,去预测未来的社会发展。在这门蕴含着丰富历史韵味的课堂上,让我们跟随老师深入研究历史发展的脉络,从区域社会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的演进趋势与发展逻辑。他们的身影不仅活跃在课堂,更躬耕在田野,在时间的河床上凝聚起沉潜的力量,与时代一起,向阳生长,让我们在这里相遇特别的史学课堂。
教研相长,推动课程建设
教以共进,研以致远。致力学术研究的同时,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注重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充分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20世纪90年代,乔志强先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结合教学实践编写《中国近代社会史》教材,建立了近代社会史的教学体系,至今仍是国内许多高校本科生、研究生的必读书,奠定了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在社会史领域的重镇地位。进入21世纪,社会史研究从整体社会史转向区域社会史,行龙老师开拓进取,把握学术前沿,敏锐地抓住时机,面向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开设了“区域社会史导论”课程,依靠课程建设,推动科研进步,一步一个台阶,久久为功,以达到教研相长的目标。
(图为行龙教授带领的区域社会史教学科研团队)
“我们既作为研究团队,又作为教学团队,一肩双任,虽苦犹乐,这是因为我们首先是一个大学老师。”行龙教授针对课程研究作出发自肺腑的感慨。教研相长的理念从来都不是研究中心的“突发奇想”,而是“区域社会史导论”这门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动力。它注重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和实践中,以求实现课堂学习深度和挑战性双双提升的效果。此外,他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而为“以学生为主”,将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堂问答、报告答辩等形式引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谈及“区域社会史导论”这门课程中印象深刻的瞬间,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2021级本科生石文杉感受颇深。在他心中,授课老师之一张俊峰教授所讲的“生存环境与区域特性”一章正是从时空差异性和人们的衣食住行出发,探究区域社会史丰富性、多样性和生动性的一个典型例证。他引导学生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出发,从各地的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感悟区域社会史的独特魅力。“在这门有自编教材的课程中,突出的是我校社会史研究严密的逻辑体系,微观及宏观的知识传授带给我们无尽的理论关怀。”2020级本科生范慧琪在谈及课堂感悟时这样说道。课堂是育人指路的方向盘,更是思想教育的熏陶平台。它是老师和学生间的载体,以文字的形式将两者联系到一起,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
躬耕力行,方能稇载而归
(图为行龙教授与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知识的汲取并不止于课堂。“力行而后知之真”,实践是历史学研习之路上至为重要的一环。行龙作为“区域社会史导论”这门课程的主讲教师之一,将这种“注重实践”的精神深入贯彻进“区域社会史导论”课程的教学之中。课程将田野与社会作为另一课堂,利用假期时间带领师生奔赴山西各县开展实地考察。赤桥、晋祠、剪子湾,这是他们参观乡贤故居、开展乡间寻访、思考社会史写作的好地方。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是与课堂学习截然不同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引领之下得以与那些穿越时间的文物对话、交谈,使得它们不再是课本上充满距离感、冷冰冰的文物,而是可以直接与之交谈的“老者”,它们身上斑驳的痕迹仿佛就是历史最好的证明。
走进山村、探寻古迹、拜访百姓、搜集文献……白天实地调研考察、夜晚总结分析成果,同学们在行龙的带领之下深入群众,与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切地感受当地的社会生活及风土人情。教研相长系列丛书中《在田野中发现历史(永济篇)》《在田野中发现历史——学生田野调查报告(赤桥篇)》就是田野调查学习的丰硕成果。教学实践的队伍在一步步迈向田野的过程中找寻历史研究的源头活水,也在这一次次“力行”之中逐渐领悟到了史学研究学习的真谛。
在校园课堂,重点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形成系统鲜明的问题意识;在田野课堂,以小分队的形式,带领学生深入地方社会,开展现场教学。2014年与山西省永济市合作建立国家级历史学本科校外教学实践基地,2015年在山西省太原市赤桥村建立山西大学晋水流域田野工作坊,2021年在山西省阳城县成立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学基地。此外,在山西各地广泛建立现场教学点,形成了上百个村庄的实地教学网络。
“校园—田野”两个课堂让学生受益良多。“我认为‘区域社会史导论’这门课能把理论与实际相连,我们开设的许多田野调查课程有助于我们躬耕实践,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来自历史文化学院的同学在谈及课程相关的田野调查内容时如此说道。实践可以赋予知识理论以新的活力,尤其对于史学研究来说,让学习者亲自沉浸到研究环境之中,让他们与当地的风土开展一场“对话”,许多藏在其中的重要史学奥秘也就随之出现在学习者面前。“区域社会史导论”在严密逻辑体系的指导下不惧困难地引领学生奔赴田野、深入群众中间,使史学研究成为一项具有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双向互动的有益之举,使史学理论不仅仅是留于纸上的文字,更是指导当代史学研究的要义。
悬悬而望,培育史学栋梁
(图为行龙教授主编的教研相长七书和资料集)
区域社会史研究是一项漫长而意义深刻的工作,需要几代人勤恳务实、接续奋斗。因此,对下一代研究者的培养教育工作十分重要。行龙善于将教学融入进生活之中,他经常抽出时间聆听学生们的读书汇报并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人生感悟,和同学们交谈时就像朋友一样,亲切自然又能从中受益良多,同学们对区域社会史的学习也从这些细致入微的日常教学中得到收获。此外,他还在“区域社会史导论”的课堂之中为同学们传授一些有关历史学习的人生经验与人生感悟,让同学们的思维“跳出”课堂本身,站在更加广阔的视角中审视学习、审视人生,这对于初入历史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无疑是具有深刻意义的。“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愿意人们称呼我为行老师。”这是行龙教授内心最朴素的愿望,同时也是他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培育更多史学后人的生动诠释。
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区域社会史导论”课程将课堂延伸至论坛、讲座当中,将课程与研讨相结合,“鉴知”系列学术论坛成为师生定期交流的学术平台,两周一次,周三晚上举办。“以水为中心的山西社会——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一个路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党史学习教育”“抗战时期日军对山西的卫生防疫调查”“历史时期中国北方生态环境变迁的若干问题”……在“鉴知”论坛,你可以充分发表意见,师生之间的探讨随处可见。在“鉴知”名家讲坛与“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导师们博古通今,博古经典,青年才俊汇聚一堂,深度的学术报告提升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师生之间的问题讨论激发着学生对于新研究方向的探索。师生们在论坛中互相聆听、相互补充,形成了积极向上、朴素严谨的学术研究氛围。
“区域社会史导论”课程正在用最严谨的态度、最浓烈的热爱努力将山大历史学子培育成为怀揣梦想、脚踏实地的史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