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8
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主要功能之一。
高水平大学能否做到既要“顶天”(站在学术的巅峰)、又要“立地”(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碰到和提出的问题),全面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如何走一条有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路子?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时下全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需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认真回答好的问题。
长期以来,特别是自2012年入选全国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高校以来,山西大学以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按照“组建科技大团队服务社会大产业”的理念,遵循“学科群对接产业链”的合作思路,坚持走大学与地方交融互通、和谐发展之路,大力开展多领域全方位的地方合作工作,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文化建设、政策规划咨询等方面把高校中蕴藏的巨大的知识、人才优势和创新能力不断地转化为国家的利益、社会的财富、人民的实惠。
也正是围绕“顶天”“立地”来做文章,山西大学集中力量加强了重点学科、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的建设,推动了一大批学科建设迈上了新台阶。随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山西大学掌握了一批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形成了一个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强大网络,开创了学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的新局面。
培育英才 提供人才保障
山西大学人才济济、名人辈出,黄侃、李镜蓉、梅汝璈、冀贡泉、徐士瑚、邓初民、姚奠中、程人乾等等,每一个都是我国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大师,山西因之而骄傲。时光荏苒,113年来,山西大学始终坚持“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之需要”为己任,弘扬“勤奋、严谨、信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培育了二十多万名优秀人才,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培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武维华、朱日祥、朱诗尧,中国工程院院士赵宪庚等一大批优秀人才。相继涌现出彭堃墀、张靖、陈旭远、郭贵春、乔全生、殷杰等数十名国家级学术领军人物。
走进山西大学,一个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路牌指向一座座建筑,让人肃然起敬。在这里主持工作的,都是国内顶尖的科学家。目前,学校建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国环境保护部重大实验室1个,山西省重点实验室2个,山西省工程研究中心4个,山西省高校重点研究基地8个以及4个省级高校创新基地和8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级实验室的数量反映了山西大学的科研水平和研究实力,这得益于山西大学多年来坚持不懈地高水平的学科建设,而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又为精英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学生群体成为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近几年,学校获得的国家“973”“863”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稳步增加,获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16项,山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2项,整体展现了山西大学的科技创新实力。
到目前,山西大学共有“两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全国模范教师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5人,以及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8个山西省优秀创新团队。
“十二五”期间,山西大学研究生培养能力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获得省级研究生创新项目113项,省级研究生教改课题50项,1篇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4篇获得提名,其中4篇论文的作者钱宇华、贾晓军、陈刚和苏晓龙还相继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有30篇论文获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9篇论文获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分占全省的32.96%和16.8%;研究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水平逐年提升,2014年2月,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2014届博士研究生付正坤同学率先实现了我省以研究生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子刊发表论文的突破,并于当年被《中国研究生》评为“封面人物”,科技哲学中心博士生刘伟伟、何华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刊发文章等等。这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显示,山西大学的学术高峰就建立了起来,高效的服务地方社会便有了坚实的科研基础。
在构建人才和学术高峰的同时,山西大学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通过开展以本科生为主体的科研训练项目和丰富多彩的学科竞赛活动,使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相继涌现出2011级电子商务专业陈鑫及同班3名同学的微快递商务模式的货运配送、2012级软件工程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王一凡创立的以宠物为主题的社区型网站、2013级金融学专业学生刘明珠的微商等典型的学生创业成功案例,引领更多学生投身创业实践,成为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为更好地发挥山西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正聚焦太原市城中村改造、培养新市民的战略需求,先行选择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作为试点,积极筹备在太原市六城区建立山西大学社区学院,为社区居民素质的提高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贡献智慧 提供决策参考
“山西大学是山西人民的大学。”作为一所省部共建综合大学,山西大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是全校上下的基本共识。利用多学科交叉优势提供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多年来,山西大学紧紧围绕全省发展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积极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应用对策研究,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不断产出金点子。其中,重点学科项目《转型发展中的山西煤炭产业链研究》成为山西大学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范例。连续几年来,山西大学持续出版《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报告蓝皮书》;完成《山西省煤炭产业投融资风险研究》《山西省煤炭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研究》《山西煤销集团煤炭物流供应链优化方案》《基于整体均衡发展的山西煤炭企业供应链网络优化研究》和《基于快速响应、定制化的煤炭产品配煤与调度研究》五份研究报告。建立了“山西煤炭产业链优化支持系统”,完成了《山西煤炭产业链优化及路径选择》设计方案,为我省煤炭产业与非煤产业协调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2012年,山西省综改试验区建设全面铺开,山西大学紧抓机遇,深入研究,积极向省政府提交了系列《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决策咨询报告》,发布了年度资源型经济转型指数。学校中国城乡发展研究院立足山西省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实际,开展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向省委、省政府提交各类咨询报告,致力打造服务山西城乡发展工作的高端智库。孙淑云教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条例的制定研究”阶段成果《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条例的制定》在2012年7月第47期《成果要报》编发,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通报表扬。王继军教授、张培富教授的咨询报告分别得到了国务院参事和省委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深度“接地气”,探索解决发展中的难题,让“顶天”的成果落地生根。山西大学为全省130余家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开发,为全省110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2012年,山西大学牵头承担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山西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项目,构建起了四大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了100个县级服务中心、3000个乡镇服务站,招聘培训20000名信息技术员。课题组负责人刘滇生教授介绍,这一项目以现代化农业服务改变传统农村模式,涉及农业、教育、科技、管理及机制体制创新。
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科研创新,加大服务社会的广度和深度。山西大学校长贾锁堂介绍说,山西大学积极开展与省内地市、企业的产学研协作:与长治市、晋城市等地市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赴柳林县开展调研,校地协同向县域拓展;与汾酒集团、三维集团、河南煤化工等大型企业建立了产学研联盟。
为促进校内外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着力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山西大学围绕山西省的战略需求和重大问题,启动了校级协同创新基地建设,成立了由校长任主任的协同创新基地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基地的运行管理,指导解决基地发展的重大问题,落实政策、资金及其他配套条件建设。同时,学校积极开展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和建设工作,经过多轮评审,极端光学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面向学科前沿的a类山西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全省获此殊荣的两所高校之一。大数据挖掘与智能技术、低附加煤基资源高值利用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面向行业产业的b类山西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山西大学2015年申报的三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全部获批,占全省获批数量的21%,位居全省高校榜首,3个省级高校协同中心发展规划顺利通过专家论证。山西科技创新城是省委、省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工程,为抓住机遇,山西大学积极对接山西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吸引国内高水平科研团队,经过层层筛选,整合校内外资源筹建山西低碳能源研究院,即将入驻山西科技创新城,获得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
推进多学科立体融合,服务于社会,山西大学善于聚力。山西大学于2014年6月5日成立的中国城乡发展研究院,充分发挥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的整体科研优势,立足山西省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开展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山西大学在依托学校法学院研究力量的基础上,整合省内外相关科研力量组建了山西省地方立法研究咨询基地,目前以省内专家为首批聘任专家的基地专家库一期建设已经完成,首批聘任专家61名。该基地在做好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委托事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更多、更广的智力咨询和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立足省内辐射全国,争取成为中央相关领域决策的专业智库。
科技服务 打造创新“引擎”
化工企业的污染问题是长年的老大难。然而,晋中市寿阳县世纪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在制备产品“α-乙酰基-γ-丁内酯”时却基本做到了零排放。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生万结合该公司的生产实际,完成了发明专利“一种α-乙酰基-γ-丁内酯的制备方法”,不仅从源头上消除了污染源,使产品转化率达到95%以上,而且让企业每年回收副产品无水乙醇和有水乙醇分别达到600吨和1500吨,回收磷酸盐约4000吨,基本做到了零排放。这是山西大学通过科技创新,真正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发展优势,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具体体现。
多年以来,山西大学积极整合校内外科技资源,围绕“做好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在推动煤炭行业技术革新方面,全校涌现出一批技术含量高、实用价值大、应用前景广阔的优秀发明成果。去年,组织专家主持和参与煤电、煤焦、煤层气和煤化工产业链设计,组织申报煤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7项,中标15项。其中,煤泥固硫成型与煤矸石发电关键技术拥有10项国家专利,与山西平朔煤矸石发电有限公司合作,实现精准脱硫等系列关键技术突破,近三年实现利税12.8亿元,累计实现经济效益32亿元;顺酐加氢定向合成丁二酸酐催化剂技术正在与合作企业河南煤化工集团进行“千吨级顺酐加氢制丁二酸酐联产丁二酸工业示范装置及万吨级工艺包”的研究开发;1.4-丁二醇加氢催化剂合成技术在山西三维集团有限公司现场实现技术突破,实现经济效益近百亿元。
在推动非煤产业发展方面:山西大学与漳泽电力、太原高新区、汾酒集团、亚宝药业、长治高科和广誉远中药集团等单位强化技术合作,推进协同创新。牵头承担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山西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项目,改变了传统农业模式,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激光在线检测技术拥有12项国家专利,与山西海通公司合作,发明了在恶劣环境下的抗干扰技术,三年累计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1.3亿元。与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实现了低度有色配制酒色泽稳定和除浊技术的突破,三年新增产值2.4亿元,新增利润3800万元。环保可降解色料技术于2014年通过了义乌市英才计划专家论证和市场考察,预计可获包括500万创业启动金等多项优惠支持政策。智能电子板书写系统已在深圳林格实业有限公司实现产品转化,新型led信号灯系统已在太原铁路局平交道口推广应用。以山西本地中药材连翘、黄芪、柴胡、远志等为对象,研发了高附加值的现代中药和中药功能保健品。抗抑郁和治疗心脑血管病中药产业化后单品种年销售额将达亿元以上,中药保健品单品种年产值将达到3000万元以上。建立庞泉沟生态试验站、平朔工矿区生态修复基地、五寨土地荒漠化控制实验基地,推广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达1万亩。
尤其是大学科技园入驻太原高新区,科技园“一园两区”发展模式已经形成,聚集了34家科技开发型企业,113项国家专利在园区内已经或正在转化,涉及新材料、资源与环境、生物与新医药、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成为学校教师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和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展示科研成果的重要窗口。
在推进区域文化传承方面:郭贵春教授主编的《自然辩证法概论》纳入教育部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对推动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以及相关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经济与管理学院梅建军教授进入中宣部理论局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统稿修改工作,体现了中宣部、教育部对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充分肯定。“三晋文化传承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围绕三晋文化基础研究、保护、传承,典型村庄历史文化保护与现实治理整体研究两个方向,重点开展历史文献资料、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协同实践,努力建设山西省特色文化资源的资料收藏及数字化中心。该中心对沁河流域的风土民情、古堡建筑等方面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得到了晋城市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学校文学院与山西省文化厅、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建设了山西省非遗资源数据库以及山西省非遗传习中心,对以吉家营故事戏、左权开花调为代表的一大批戏剧类非遗资源得到抢救性保护,以“走西口”为中心的古代村落民俗研究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以《清明》《辽国公主》为代表的晋剧演出获得广泛赞誉。出版了15册《中国各民族神话》、30册《山西民间故事大系》。完成了170余种“杨家将故事传说”的数字整理。“晋祠铭并序”的修复和产品制作得到省领导的表彰。坚持每年举办50余场免费公益学术讲座“国学大讲堂”,累计听众达30000人次,成为传播国学的重要基地。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视察国学大讲堂,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法治文化建设方面:山西大学与省人大常委会共建的“山西省地方立法研究咨询基地”,完成了两项省人大委托的立法任务:即《山西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的起草工作和《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条例》立法后的评估工作,得到法工委领导的一致好评和充分肯定。
在旅游文化建设方面:学校旅游研究中心积极开展黄土高原古村镇的文化保护、规划和开发研究,倡议签署《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碛口宣言》和《南岳共识》,推动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政策的出台,成为我省乃至全国古村镇协同保护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编写出版《山西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山西旅游绿皮书),编制右玉县、交城县、祁县、清徐、兴县等县域生态旅游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皇城相府中华字典博物馆策划等项目,推动了地方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与山西省旅游局、山西省住建厅联合启动“乡村旅游规划院校公益行动”,帮扶山西省乡村编制旅游规划,激发了县乡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推进了新型城镇化进程和美丽乡村建设。朱专法教授主持规划设计的凤凰山神汤都温泉项目,改变了传统温泉旅游利用模式,开创了我省温泉建设的新模式。美术学院高鑫玺教授主持的柳林综合行政大楼室内外设计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霍耀中教授获得“中国民族建筑事业优秀人物”称号。
在廉政文化建设方面:深入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积极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共获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优秀奖4项。中国城乡发展研究院马华教授在《人民日报》发表专文,对廉政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建设思路及方向进行了分析,引发了学术界广泛关注。
服务地方发展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光荣使命;服务地方发展是高校创新办学模式的有效途径;服务地方发展是高校改善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的重要前提。
山西大学,这所扎根于三晋大地的高等学府,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和知行合一的精神风骨,顺应“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依托自身的独特文化传统和科研资源优势主动作为,与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互助共赢,走出了一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成功之路。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过去几年的实践证明,在山西新一轮振兴发展中,山西大学必将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全面助力“六大发展”,不遗余力,持续发力,为山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创新动力和人才、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