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
山西大学副校长杨军——山西应力争做主角发出山西声音
在“一带一路”战略全力推进之际,全国各地纷纷摩拳擦掌,研究如何与这一国家战略衔接,抓住机遇,尽享发展红利。然而,各个地方并不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处于被动态势的山西,该如何定位与对接?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多年研究宏观经济和产业经济的经济学家、山西大学副校长杨军教授。
山西晚报:国家层面关于“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中,山西“缺席”,是不是意味着就无可作为了?
杨军:不管是从古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中,还是山西摆脱“一煤独大”产业结构、做大“非煤经济”文章,实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现实要求来看,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山西都应力争做主角,而不是配角,山西人应该有这个自信。何况,《愿景与行动》仅仅是一个初步方案,还会有一个丰富、调整的过程。因此,山西不能自暴自弃,而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势,在衔接、融入“一带一路”上加大研究力度,对其发展趋势、分工格局做出研判,发出山西的声音,引起国家层面的足够重视,从而实现国家战略的山西融入。
山西晚报: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路径上,山西在哪些领域可寻求突破?
杨军:第一,以“一带一路”的巨大体量,我认为不可能仅仅凭几个核心区就能支撑的,巨大的人流、物流、资本流、技术流等必定依赖“一带一路”的东方端点经济区提供动力,而山西不仅全面融入在东方端点经济区中,且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第二,山西的能源、资源供给角色,未来不太可能会被弱化,因此,山西促进建设“一带一路”东方端点经济区,在煤炭交易平台、煤炭期货、煤炭金融、煤炭战略储备以及碳材料制造等方向可大做文章。
第三,在区域发展的新一轮角逐中,山西是否可以引入“月亮湾形”战略思维,以晋中城市群为中心,辐射西安、西宁、兰州、银川、呼和浩特等城市,加快与这些城市之间的陆路、航空通道的建设,进而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及人才、信息、资金等要素的高效配置,带动山西大融入、大发展。
第四,在发展旅游方面,山西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可以依托“一带一路”,打造成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载体,赢得广阔的市场空间。
山西晚报:据媒体报道,日前召开的“一带一路”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要求地方编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各个省区都要编制。那么,对山西的实施方案,您有什么建议?
杨军:切忌全面开花,全线贯穿,必须突出山西的比较优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阶段有差异,发展内容有侧重,因此,山西必须采取盯点融入、盯段融入的策略,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企业走出去,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负责搭平台、建通道就好,不可越俎代庖、拔苗助长。(记者 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