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6 信息来源:历史文化学院
10月25日晚,ofer bar-yosef教授应邀在历史文化学院主楼会议室作了题为“the natufian culture in the levant ca.15,000-11,700 cal bp”(距今约15,000-11,700年前黎凡特地区的纳吐夫文化)的讲座。
bar-yosef教授以勒文特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和细石器文化为背景,解释了狩猎采集者(hunter-gatherers)随着环境变迁,在有限地理条件和无限人口增长的矛盾下做出的决定——开始与附近地区人群混居、实行半定居并尝试耕种,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纳吐夫文化。其后又以几个典型遗址如hayomin、eynan、wadi hammeh等为代表,介绍了纳吐夫遗址的特色遗物,如房屋、石制品、骨制品和艺术制品等。最后,教授以“新石器革命”引出了前陶新石器时代(ppna和ppnb),阐释了勒文特地区纳吐夫文化的发展阶段性和农业的起源,并给大家留下了几个尚待解决的问题,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
ofer bar-yosef教授以多年的系统发掘经历和成熟的科学研究思路,为我们探讨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的过渡、农业的起源及其机制等重大考古学问题提供了参考。
在其后的问答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就“晚期纳吐夫人群分化和前陶新石器时代人群的关系”“石制杵臼形态与不同时期环境与植被的关系”和“中国现今小麦溯源是否在纳吐夫文化”等问题,bar-yosef教授耐心地为同学们一一解答。
ofer bar-yosef教授(1937—),以色列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终身教授。其研究方向主要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现代人起源和近东农业起源等,近年来积极与中国考古学者合作开展中国的考古工作,参与了湖南道县玉蟾岩和山西吉县柿子滩等遗址的相关研究。bar-yosef教授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至今已发表论文400余篇,专著20余部。